近日,阜阳市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李英俊主任带领眼科团队,成功开展了全国首例改良黄斑兜带术联合自体视网膜移植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新技术。帮助疑难的高度近视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重见光明,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病理性高度近视(高度近视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全球性致盲性眼病,也是亚洲人群最常见的视力损伤原因之一。最明显的特征是眼轴增长后出现后巩膜葡萄肿,表现为视网膜组织不足以覆盖扩张的后部巩膜,发生牵拉性黄斑病变以及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 最终严重影响视力。目前治疗一般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填塞术,但存在手术成功率较低、需多次手术、视力预后较差等问题。
家住外地的70岁高龄的刘女士自幼高度近视,视力一直不好,过60岁之后还患上超高度近视的并发症:左眼黄斑裂孔,视力几乎丧失。刘女士立即在当地医院接受黄斑裂孔手术,但由于眼球扩张太严重,视力也更差了。因左眼黄斑裂孔大、后巩膜葡萄肿太严重,病程久,手术难度非常大,辗转多地求医被告知手术成功希望渺茫,手术愿望均被多地大医院医生拒绝。绝望之际,向周围的亲友打听,她了解到阜阳市人民医院眼科李英俊主任曾治好了不少难治性眼病患者,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阜阳市人民医院眼科就医。
经详细的检查,刘女士有1500度的超高度近视,眼球后巩膜葡萄肿严重,像个“快撑爆的气球”,再不及时干预,她仅存的一点视力也保不住。李英俊教授把术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难题和整个眼科团队做了讨论和准备。“如何在修补黄斑裂孔的同时加速愈合,通过新的手术方式降低复发率,又提高手术成功率?”这是李英俊教授一直考虑的问题。
综合考虑减少创伤、保证术后效果两大目标,在消化吸收最新的国外新技术的同时,李英俊教授大胆提出根据眼球MRI影像学结果,计算出巩膜加压带的弧度,将黄斑兜带的加压嵴根据后巩膜葡萄肿程度适时调节的个体化植入的全新概念。首次将传统黄斑兜带术进行改良,发明了一种新型的钛合金植入硅海绵,个体化可调节性黄斑兜带术,减少传统手术损伤视神经、巩膜坏死等危险性,也避免了硅胶海绵加压不易固定易脱落等缺点,以及对眼球血管神经造成压迫等难题。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形成有效的加压嵴,从而起到长远的垫压效果。
眼球MRI影像学结果显示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
但是李英俊团队还是遇到了新的难题:以往的巨大黄斑裂孔,往往需要借助内界膜填塞的方法来修补,可刘女士在上一次的手术中黄斑区内界膜已经被完全剥除。李英俊主任综合分析认为,因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明显,需要裂孔处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为促进神经胶质细胞增生,重塑黄斑结构,以提高黄斑裂孔的治愈率,大胆采用了一项最新国外文献报道的自体视网膜移植术的国际新技术。
目前对于高度近视眼引起的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方法并未达成共识,特别是对于已经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的患者来说,更需要寻求新的治疗方案。为应对这一国际临床难题,阜阳市人民医院眼科李英俊教授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近6个月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眼部特殊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测算手术数据。并反复对数据进行合成加工。在中国科技大学附院眼科柯根杰主任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经过漫长的前期准备工作,手术方案进一步确定为改良黄斑兜带术联合自体视网膜移植术。
手术现场
2023年7月,李英俊教授团队耗时2小时,成功开展改良黄斑兜带术联合自体视网膜移植术。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后2个月,复诊发现刘女士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已基本修复,左眼视力眼前手动恢复至0.2,且视物变形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成为了该项新技术的第一位受益者。近日,经过在权威机构查证,该手术在全国属于首例。
李英俊主任手术中
李英俊主任介绍,一般难治性黄斑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大,黄斑大裂孔直径达到800微米以上的,后巩膜葡萄肿并且有过多次视网膜复位手术却仍以失败告终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此项手术,经改良黄斑兜带术联合自体视网膜移植术可阻止眼轴继续增长、对后巩膜葡萄肿导致的牵拉性黄斑病变是一种新的、效果确切的手术方法。有望成为后巩膜葡萄肿导致的牵拉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的临床可借鉴手术。
手术前后OCT对比,术后2个月可见黄斑裂孔已基本修复,视网膜下液逐渐吸收后视网膜即可复位,裂孔中的移植自体视网膜为胶质细胞提供支架,促进裂孔闭合。
手术专家